SERVICE PHONE

13920192029
NEWS 新闻资讯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硬件工程师的发展前途是怎么样的?

发布时间:2024-12-20 19:06:47  点击量: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硬件工程师的话题,我们看看大家的讨论,也许我们能相互借鉴!

  硬件工程师的真实发展前途是怎么样的?

  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前景怎样?硬件工程师对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本人准大四,某西部985大学的信息工程专业,即将面临研究生选方向。

  现在我面临的选择是:

  1.去做硬件。

  和我们专业的一个导师已经聊了,如果做硬件的话,可以在他的实验室里得到全方位系统的锻炼,PCB到单片机FPGA,DSP,再到java等软件编程,等等。而且他们实验室主要是做项目,以军工项目为主。而且实验室很棒,是一个国家的实验中心,虽然导师只有三个。学长也说了,如果想做硬件,那里很值得一去。

  2.去做多媒体信息处理算法,比如图像处理,识别,信息加密隐藏。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去找了相关老师和学长学姐了解了情况,他们实验室毕业有做算法工程师的,有直接做了码农。从学长学姐毕业情况来看,大多都能去很不错的公司。当然相比做项目,他们更多地在科研,研究算法,发论文。

  我对这两个方向,都不反感,但是我更喜欢硬件的那种,可以做出来实物的乐趣。当然我自己本科前三年也没做过什么科研,可能对科研也缺乏一些认识。

  上网浏览了一些信息,大多都是对硬件开发不太满意。硬件工程师的前辈们也都自带劝退新人光环。无论从薪资,从工作环境,从发展前途,学硬件总会被莫名“劝退”。

  我自己也很害怕,我知道这是功利心的表现,但是我也担心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前途,担心多年后像一些前辈一样,迫于压力而转行。在入门之前,就害怕多年后会“被转行”,反思自己,能有这样的想法,内心也有可耻之心。

  所以我想问,硬件工程师的发展前途真的有这么差吗?还是我对行业不够了解,还是我不够沉下心去学,真的希望一些了解的人,能客观地解释一下。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知乎网友疯狂的蔬菜

  笔者作为板级设计工程师从事过一段时间硬件工作,抛砖引玉从非技术角度说一下自己看法。电子信息行业已经是一个高度成熟的产业,现阶段的市场发展趋势,对硬件工程师新人来说的确是不容乐观。

  1 硬件工程师沦为“裱糊匠”。很多知友将这个现象归纳为器件性能提升和原厂参考设计的完善,所以硬件工程师变成了高级抄板工。

  在这里不妨设想一下,在20年前,一个刚走出校园的硬件菜鸟A需要搭建一个8031+RS232串口通信的最小系统需要做哪些工作?器件选型需要在代理商字典一样厚的选型手册里研读半天,联系代理或原厂提供规格书数据手册,光得到一个datasheet就得花上半周时间。从教材或各种文献中找出板级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为昂贵的编程器费用审批不能通过而发愁。制作样板时没有方便的EDA软件和打样服务,花上大半周时间把电路才能调通。知乎上还有前辈分享过经典案例,某原厂芯片编程指南全国只有一本,需要长途出差跑去对方办公室,求爷爷告奶奶才能阅读复印。20年前,哪怕是做一个8031+RS232的小系统,都可能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

  这种事情放在今天是不能想像的,淘宝上有现成的最小系统,有成套低价出售的设计资料,深圳有各种24小时出货的快板厂,20年过来了,做同样的一个功能系统,可能只需要1天就实现了。随便比划两下就能用,极少出现点不亮或完全用不了的情况。放在20年前,可能就会因为复位电路设计不当、锁存器速度过慢这样的问题浪费数天的调试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硬件工程师的价值在于他们的信息积累,充足调试经验能帮助系统定义设计过程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

  今天的老板并不会因为他的工程师能阅读原厂datasheet,知道M厂器件性能比P厂优秀而给他多付工资,这些是硬件工程师的“基本职业素质”。然而我们日常工作又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精力少了。信息的加速流动和透明化将硬件工程师从效率极低的信息收集过程中解放了出来,半导体器件集成化则逐步剥夺了板级工程师对硬件系统定义职能。

  2.研发价值分化使硬件工程师失去主动权。不妨再回到20年前,A的东家接到了某大国企邀约,希望在这套8031+RS232的基础上为生产线设计一套温度监控系统。然而A的方案在现场总是被机电设备干扰重启,竞争对手的硬件老鸟B得知后,拿出来一套现成的RS485方案,把A家打下阵来。

  如今,原厂拿出的大量设计资料和参考指南,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查阅,诸如「RS485比RS232稳定」这样的知识差距被无意抹平,信息高度透明时,大量满足普通消费需求的经典设计无需被重复创造。我们常说「抄抄改改就能出产品」,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吗?抄demo就能出产品,意味整个产业的生产力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不用为买不到器件找不到配套厂家加工而发愁。但是从硬件工程师的个人发展来说,却是很不利的情况。

  更要命的是,今天普通硬件工程师面临的是产业链上游的降维打击。工业4.0、智能家居、可穿戴这样的产业概念层出不穷,技术信息极大丰富剥夺了普通硬件工程师参与创新的机会,更没有参与定义技术标准的资格。个人化的创新性的工作不推广不定义则不可能创造大的效益。而产业概念的定义权力却往往掌握在细分方向的巨头手上,他们本身掌握甚至把控业界趋势而将竞争优势和利润最大化,小企业只能作为追随者参与其中。各种厂家为什么乐意分享自己的技术见解和系统设计呢?技术本身很值钱,但对于面向普通消费者大量生产的廉价产品来说,只有保证自身在技术体系里的话话权,才能保证钱能稳稳当当落到口袋里。

  3.从业群体分层和封闭化。这问题下有不少知友都觉得高端职位少,硬件工程师难以在技术上有纵向深入发展,培养成本高昂。关键问题在于,电子信息行业尖端技术发展短时间内无法造福整个行业群体。举个例子,测量方案T公司参与定制了80G高速总线的标准,在行业应用非常成功,那么下一代100G标准很有可能也是T公司参与牵头。T的大客户Z公司硬件工程师在设计板卡时遇到困难,会首先寻求T公司帮忙。久而久之,T和Z间的技术人员流动会变得平滑。然而T和Z在高速总线上积累的技术经验对用普通MCU进行应用设计的A和B毫无帮助,T和Z也不会考虑招聘A B作为硬件研发。

  这个问题下说硬件工程师发展差和说硬件工程师发展好的观点各成一派,几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也许这就是硬件行业的大发展产生技术壁垒的体现。能赚钱的知识和技术并不能改造不赚钱的细分方向。技术壁垒让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分层加剧,并加重了上下流动的成本。

  如何跳出这个怪圈?这个问题下知友提到硬件工程师的价值在于定义产品的能力,既然一味钻深,纵向走不通,我们可以走横向发展。但是这依然无法打破硬件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城墙。还有别的方法吗?欢迎讨论

  知乎网友江南载酒

  感觉有些偏题了,但仔细想了想,有些话其实还是挺有感触的:

  我们去看非洲或印度中低档次的餐饮,会发现他们脏乱到了很难接受的程度。你要跟厨师说应该如何如何改进,不但他们自己不觉得,顾客也会觉得你太多事,拉个肚子要什么紧?换个场景,有个欧美或者日本人来考察我们的路边摊,也会觉得那些地沟油、垃圾食品不可思议地泛滥,国内食客们居然还甘之如饴?!咱们也有口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要是按某些发达国家标准,我们有大量的企业其实不应该存在,有大量的员工未必能找到工作。所以不同的国家、社会有不同的接受度,这也形成了各国产业在全球中的分工 - 你弱或你强,都是有道理的。

  回到我们讨论的电子工程师这个职业,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实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什么优势,甚至差距还挺大,所以才会有那些“到处抄抄”也就差不多了的看法 - 你的竞争力就是“差不多”的档次,你个人也是“差不多”的水平,当然企业也好,个人也好,前途也就是“差不多”了。

  看一个问题评价是高是低,其实是和个人的标准有关的。你觉得这样就可以了,换个国家换个环境人家说不定觉得莫名其妙 - 就这种水平还敢自称工程师?有人一直在强调“那种资深的高水平工程师很少 - 需求也少”,可能还是有误解。我们目前的现状并非是中低级工程师多,高级资深工程师少,而是基本达到研发能力的工程师少,许多都谈不上“研发”二字。说得刻薄一点,我们的“资深”可能是人家的“基础”。

  我不是很能理解,一个大学学了微积分、普通物理、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模电数电,毕业工作几年后仍然理直气壮地说我模电不行、我数电不懂、这个小信号分析我做不了......这和资深搭得上关系吗?就算做到了就可以以“资深工程师”自居了?这不是基础工程师要求么。

  我有次参加招聘,要求面试者讲讲自己做硬件的心得。结果他掏出一个上家公司的电路板,说你看吧,用了六层板呢。我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工程师,情商极低,缺乏足够的诚信或道德意识,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弱。他们喜欢挂在口头的话就是“要是有高手带我,多干几个项目,我经验就上来了”。他们情愿去现场一趟一趟的调试(所谓的调试依我看几乎是胡乱试,好了不知道为啥好,坏了也不知为啥坏,很少是按理论指导一步步来),也不愿先在脑袋里仔细分析一遍 - 也可能他们确实没能力分析。他们的经验就像是武功口诀一样,什么抗干扰要“多点接地或单点接地”啦,或者IC前面要放几个去耦电容啦,也有什么通信口加个光电隔离啦,似乎口诀越多,经验越丰富。你要问他这些口诀背后的电路原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0.1uF?在这个应用场景适合不适合,他就哑口无言了。

  其实做任何一行首先要端正态度,你是要做标准的事情,还是要做“不标准差不多”的事情。我一直认为中国存在巨大的机会,其原因很简单:只要你中规中矩做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你在国内就是领先的,有着巨大优势的,因为国内的同行或企业存在太多不着调的现象了。

  问题是,我们把认真读书考试平均分也不过90来分的人称为“学霸",把能够将书本理论与研发实践结合起来的工程师称为“高手”(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做不到的工程师不是坑人么?),这不仅是眼光的问题,更是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大量低端人力资源过剩,高端人才供给不足。这是和我们产业现状匹配的人才现状,也是我们未来改进的必由之路:国家产业假如能够升级,绝对离不开社会人才的升级。

  有人似乎在找这样一种有前途的行业:学起来不是太辛苦,也不能非清北不招,最好三本也有机会,刚入门有个八九千,有经验了两三万,做好了五六万上不封顶。其实是有这种行业的,但我不能告诉你,大家都来了就不值钱了。

  --原回答--

  19年硬件工程师也来答一发吧。

  1、硬件工程师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工作:在中国大多数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没有入门。那些宣称由于上游芯片厂家的DEMO越来越成熟,导致硬件工程师成为了“裱糊匠”,到处抄参考设计的,他们自己确实就是这样,也确实没有见识过什么是真正资深的硬件工程师。

  2、互联网的高价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使得硬件行业的总体人才水平偏低,更加重了第一条的现状。其实我也挺看好机械行业的,越是被互联网抽走了人才的洼地,越是存在巨大的需求。你不能问那些被迫干机械或硬件的人,他们资质平庸,转行做软件也怕学不会算法,他们一定告诉你硬件不行,坑深得很,XXX做软件水平差还薪资50K/月起......

  3、硬件专家的资质要求很高,没有上上之资、又有一定的毅力苦功,有高手在起步时带一下,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如果说学软件对数学逻辑功底要求高的话,学硬件还得加上物理、以及特定行业相关的工程应用知识。利用卡尔曼滤波实现干扰状态下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以便进行过程控制的系统中,究竟是采用屏蔽驱动技术的信号电缆更好呢,还是采用光电或磁电隔离更可靠?这些问题似乎都不再局限于电路信号范畴,它与成本、材料、应用可靠性、代码的兼容性都相关了。

  好的硬件工程师,似乎是这样一种专家:他运筹帷幄,熟知每一个技术细节,能一下子反应过来任何问题的可能来源,在成本、功能、性能与客户体验之间游刃有余。

  4、回到正题:如果你有超过一般人的天赋,做什么都挺好,不只是硬件。如果你资质一般,去做些一般人也能挣到钱的工作,比如软件。需求量大嘛,总是可以多容纳些滥竽充数的人,更何况一般人也能写得大差不差。

  其实对于“研发工程师”而言,能当得起这个称呼的人,是为我们设计新产品、创造新价值的人,难道不应该是人群中最聪明的top5%? 你认真诚恳地评价一下自己,就知道自己适合不适合做工程师了。

  5、我觉得硬件很有趣,在某些战略层面上,硬件设计总是需要科学家级别的人才能胜任。如果你有情怀,不妨可以试试。

  6、最后,这个问题的本意其实有问题,大多数人回答也按照心照不宣的本意在回答,挺有趣。这个问题的真正含义是“我就想和别人一样地上上班,也一样努力地工作学习,能否获得超额的回报?“来钱快肯定是有原因的,要么特别聪明、要么特别勤劳、要么狗屎运特别好,要么上面几种组合,你自己挑吧。

  --补充几句--

  有人说大部分需求可以随便抄抄DEMO就能搞定了。我感觉“搞”是这么”搞“了,”定“则未必能“定”了。君不见那么多动不动就被干扰数据乱蹦、一上高低温就瘫痪,或者好一点精度差、响应慢、偶尔死机要重启下,这些带病产品都是哪里来的?

  须知DEMO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技术可行性“,它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和特定的行业应用相结合。有些为行业定制的DEMO只考虑了技术本身,没有考虑诸如振动、干扰、环境温湿度等因素。而这恰恰就是硬件工程师的最大价值: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应用特征,优化其功能、强化其性能、在成本与性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让一个技术可行的方案成为一个商业成功的产品,这才是硬件工程师的荣誉之所在。

  我们有些硬件工程师,可能从未想过他所谓的”研发设计“体现在哪里,到底研究了什么、开发了什么、设计了什么?还是仅仅抄袭了什么?

  我们是在讨论”硬件工程师有没有前途“,不是在讨论”只会抄抄DEMO的糊涂电子技术员有没有前途“,关于后者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当然”只会抄抄DEMO的糊涂电子技术员“前途确实没有”只会抄抄例程的软件码农“要好,对于这样的人,我确实建议他去学软件,滥竽充数也得挑个体量大不容易暴露的行当。

  也有人说就算你学到硬件专家的水平,也没有那么多好公司让你去,大家都是随便抄,你学那么好有什么用?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发展到现在碰到瓶颈了,大而不强,核心细节掌握在别人手里,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诸位:这是什么意思哪?是在说咱们硬件不硬,软件不灵吗?我认为从个人从国家而言,我们都到了该坐下来认真想想的时刻了,不要再抱有钻哪个行业风口前途无量的幻想了,大家都这么干就真没前途了。大家都在抄,可我看到华为确实也在认真做研发;大家都在抄,但你不是”大家“,”大家“可以没前途,可你不行,你有家庭,你有梦想,你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不是吗?

  支护网友Diego大叔

  贴一个我刚入行时的手机RF原理图,只支持GSM双频,用四频的话还需要另外加开关,大量的差分线,GPIO控制。晶体还需要外围的温度补偿电路,巴伦电路在外面, 芯片管脚也多。RF校准软件是公司的工程师用VB编的。参考电路资料极其有限。

  如今同样面积的图纸,大概能画下来GSM+CDMA+WCDMA+LTE,十几个频段的电路了。放到板子上的话,面积应该比原来只支持GSM的更小。

  同事里面大概四分之一在公司熬着,四分之一走人脉做管理或市场,四分之一转做技术含量更低的技术支持和工厂支持,只有极其个别的还能起到技术榜样的力量。

  记得刚入行那会压力山大,现在觉得新人没几天就能上手了。

  所以得找个能让自己继续压力山大的领域,才有乐趣。

  知乎网友马晓鹏

  主要看你如何定义硬件工程师。

  我在嵌入式硬件行业已经从事工作超过10年的工作时间,我认为硬件工程师职业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完全小白,什么都不知道,这大概是刚入行的状态。这个时候估计看什么都觉得新鲜,一个好的老师不仅可以带你快速入门,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设计习惯

  2.入门状态,进入这个状态大致需要3年时间左右,能够基本理解所使用IC的性能、接口,知道连接关系,能够进行简单原理图设计和PCB设计,能够熟练的使用仪器调试硬件。

  后面为简化说明,我讲不再列举需要时间。

  3.进入角色状态,这个状态下,如果是单纯的硬件工程师,则会对所使用的IC资料上所有的参数进行进一步了解,直至看到每一个参数都能知道对设计的意义,如果是偏处理器的硬件工程师,将会更加熟悉CPU内部结构、外围使用方法、驱动构成。

  4.上升状态,这个状态下,每看一页资料,都会对硬件设计的细节有认真的思考,在方案阶段即可完成必要的硬件设计,剩下的只是连线而已。

  5.跨领域状态,当对IC了解的差不多的时候,应该是时候了解每种接口的详细规范,CPU内部的运行原理等等。

  6.活到老学到老状态,看到任何IC,马上能够闪现对应规范,想到任何细节,不放过资料上任何蛛丝马迹。

  另外我要说的是,相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硬件工程师培养难度大,时间长,真真牛的硬件工程师每个公司必抢,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水平。

  说这么多,感觉好累,就当一个硬件工程师吐吐槽吧。

  网友

  硬件工程师的工资取决于你工作的可替代性,如果只是画画板,没有对产品的深入理解,这样的工作随便找个电子工程师都可以做,你的工资肯定高不到哪去,我也是电子工程师出身,但说实话画板之类的不在行,但我就得没什么,同样是画板,你自己画个板可能需要一个星期,但你找个专业画板的可能只需要一天,也就是说你一个星期的工作成果等于一个专业画板的工程师一天工作量。换个说法就是你一个星期的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只等于别人一天所带来的效益,如果换算成工资的话,约1k。一个月的话就4k。但是如果你懂产品,你能根据你的产品设计原理图和写底层代码,这就是你的优势。可能你在原理图中省下一个1毛钱的成本,就会给公司带来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成本。

  另外说一个我的亲身经历,我接了一个私单,设计一个不是特别复杂的电路板,,设计费6000,我画好原理图一个星期,PCB不怎么会,估计自己画要至少一个星期。懒得画,于是找了一个一专业画板的。画板费1000。人家一天画完,画板比我自己画快差不多十倍,画板的质量还比我画的好。

  个人看法:如果你只会一般电子工程师都会的技术,你的收入肯定不会高。但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有特长,别人替代你的可能性就要小的多。那你的收入肯定不会差到哪去。

  硬件笔记本,一起学习电路设计、PCB设计、仿真、调试以及EMC知识

  更多干货文章请点击关注:

  搞懂元器件,就搞懂了电路的一半

  一起学习吧:

  硬件笔记本|加群

  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百家乐孵化园区  电话:020-66889888 手机:13920192029
Copyright © 2019-2029 百家乐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粤ICP备201920239号